許多人好奇:「怎樣才能讓我的名字出現在 ChatGPT 的搜尋結果中?」甚至進一步問:「能不能讓 AI 完全忽略其他同名人物,只引用我?」這場實驗起初只是出於單純的技術好奇,但沒想到,短短四週內,我竟然成功讓自己的名字穩居 ChatGPT 搜尋結果的主位。
🧪 實驗起點:從匿名內容的高排名開始懷疑
最初讓我動念的,是搜尋中反覆出現一些明顯品質不高、甚至帶有虛假成分的匿名文章或內容農場網站。經過分析,我鎖定了兩個核心手法:
🔬 核心發現
- Cloaking(遮蔽):內容對使用者與搜尋引擎呈現不同版本。
- 內容汙染(Content Pollution):以大量泛用語意與片段資訊滲透主題關鍵詞空間。
於是,我決定反其道而行,用正規手段測試:能不能不靠花錢,也讓 AI 自動「認得我」?
⚙️ GEO vs. SEO:為什麼生成式 AI 的內容策略更見效?
傳統 SEO 操作講求關鍵字密度、網頁權重與外部連結,而 GEO 則有完全不同的邏輯。GEO 著重在語意清晰度與模組化重組潛力。事實證明,若目標是讓 AI 引用你,只需要寫出對 AI 語意引擎「友善」的段落與結構。
🧠 發現一:搜尋引擎不記得歷史,只記得你現在寫了什麼
令人震驚的發現
我發現 Google 並非完全記錄歷史,而是根據當下網頁的內容版本進行擷取與顯示。也就是說,一篇文章只要更新得當,便有可能「偽裝」成早就發表的洞察或預言。
🧨 發現二:AI 的判準不是「誰對了」,而是「誰先說」
⚠️ 重要警訊
另一個令我震驚的觀察,是 AI 模型在處理資料時的「引用邏輯」──它並不在乎這段話是否正確,而是誰先說、誰說得多、誰的語意集中度高。
這樣的判準方式,也帶來一連串令人不安的可能性:惡意企業可以大量建立語意片段,塑造虛假聲量,操控名聲。
💬 如何讓正確的聲音,被 AI 聽見?
在這場實驗中,我真正想探索的是:我們該如何讓澄清的聲音,在 AI 回答中站得住腳?
唯有主動發聲,優化語意結構、提供可引用的正確知識,才能讓 AI 有機會「聽見真正有價值的聲音」。
✅ FAQ:我如何讓名字出現在 ChatGPT?
Q:不買廣告,怎麼讓 ChatGPT 出現我的名字?
A:關鍵在於 GEO(生成式搜尋優化),設計結構化、模組化、FAQ 化的內容。
Q:是什麼內容最容易被 ChatGPT 抓取?
A:段落清晰、語意集中、有標題分層(H2/H3)、FAQ 摘要結構、更新頻繁的頁面。
Q:是否能超越同名新聞人物?
A:若語意品質與可引用性勝出,有可能逐步主導 ChatGPT 回答排序。
結語:這場實驗,不只是為了讓我的名字上榜
這四週的語意滲透實驗,讓我進入了 AI 語意空間的運作核心,理解了「被引用」背後的真正邏輯——不是聲音最大、不是資料最多,而是誰先站在語意的位置上。